- Nov 09 Mon 2020 18:36
漫步雲端的鹿谷
- Oct 14 Wed 2020 12:03
滿山盡帶黃金,銀杏飛揚秋氣爽
滿山盡帶黃金,銀杏飛揚秋氣爽
每當秋季,風和日麗的時分,鹿谷的大崙山茶園,悄悄染上片片金黃。
銀杏又被稱作公孫樹,因爲它成長極慢,壽命很長,有公種而孫得食,從種子落地到開發結果,長達九十年,也就是阿公種,孫子才能吃得到的概念。
銀杏又明白果樹,最早出現在西元三億多年前的石炭紀,是目前地球最古老的木本植物之一,可稱為活化石。曾分布於北半球,到西元五十萬年前,只有在亞洲保存下來。
銀杏屬於喜歡陽光的樹種,應該選擇坡度不大的向陽坡作爲造林地。且它可以淨化空氣及水土保持。因此,大崙山的茶園旁,種植銀杏是個相得益彰的成果。
銀杏可以改善血管血液循環,也是一種抗氧化劑,也可以改善靜脈和眼睛的健康,亦有此一說,它可以治阿茲罕默症,也就是老人癡呆症。
然而,銀杏不可以過度是食用,會導致中毒。
這是母樹葉片,中間刻線很淺
公樹葉片,很明顯中間刻線要深
- Apr 27 Mon 2020 14:57
讀冊 “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
讀冊“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
建築為何重要是由美國建築評論大師 Paul. Goldberger 所寫的著作。
作者從主題一、二「意義、文化、符號、挑戰與舒適」到客觀的主題三、四「建築作為物件與空間」,主題五建築物與時間,最後主題七、八討論「建築物與時間及地方營造」特別呼應本書主題建築為何重要。
現代人的生活無法是從一個建築到另一個建築的移動,看似習以為常的的行動,但形塑不同建築物背後的成因,作者都羅列出來了。
導言作者開宗明義地說本書要表達的,建築除了幫人擋風遮雨,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與思考,也可能代表社會理想、政治言論及文化象徵。建築也是社區概念最大的實體符號,讓我們堅定表達對於共同立場的信念。建築也可以見證記憶的力量,讓不同世代展開不同世代跨越時光的對話。
主題一 意義、文化、符號
邱吉爾的話為最佳註解: 「建築及結構會影響人類的品格和行為,這點無庸置疑。人建造了建築,建築再回過頭來塑造了人,為我們定出生命的道路。」建築是文化的終極的實體展現。所謂文化是一區或一群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展現,有時建築物也具備圖像符號的功能,一個地方的象徵。
主題二 挑戰與舒適
開頭菲利普.強生的話令人莞爾 「我寧願睡在夏特爾大教堂地的中殿,得走過兩個紅綠燈才找得到廁所,也不想睡在哈佛大學那浴室一間挨著一間的宿舍。」
其中提到人類天生就會喜歡、討厭某些形狀,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地方建築,反映的不只是當地的氣候和文化的條件,還包括我們生來就愛的形狀。
在台灣街道上可觀察到的便是騎樓式的建築,這是因為氣候因素,因多雨且夏季日曬炎熱的特質因應而生。還有就是台灣不管都市或鄉下都有的鐵皮屋,若在台
北搭高架捷運,就可以清楚的一窺台北不少背對街道的建築物,有不少建築都是鐵皮覆蓋或加蓋,這不知道是否僅是經濟上及實用上的考量,然而這在文化上代表的又是甚麼?
主題三 建築作為物件
無論我們如何推敲建築的文化內涵、象徵意義、社會價值,也不論電腦如何創造虛擬空間的新概念,建築依舊室建築,是實際建物,而不是概念。傳統的的原則;建築的效用取決於個部分如何與彼此和整體相連,也取決如何與人這種行是相連。
主題四 建築作為空間
傑佛瑞.史考特 「空間就是無,是實體的相反。所以我們常忽略空間。然而,雖然我們可能會忽略空間,空間仍影響了我們,並控制我們經精神。」
空間有引導作用,彷彿創造空間的目的就是鼓勵你走過;空間也有聚焦作用,讓人覺得無須走過,也能有所體會。建築既由形式構成,也由空間構成,兩者無分軒輊,而且建築內的空間感,意義不下於其他建築元素,有時甚至更重要。
主題五 建築物與記憶
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建築和場所,那些過往、工作過或旅行中造訪過
的建築。熟悉會自然帶給我們舒適感,但這並表示我們希望所有建築看起來都像以往見過的那些。然而記憶的作用可不是那麼表面,它代表的是整個文化素養。
主題六 建築物與時間
約翰.夏默生 「我猜想,所有建築物都要等到倒下,才能碰觸歷史的想像。」
我們與建築物的關係,幾乎都會因時間和各種因素而變。建築物之所以會隨時間而變,首先是因為我們自己改變了。自己對事物的感受一旦起了任何變化,幾乎都會改變你對建築的態度。其次是建築物本身的改變。再者是文化的改變。
主題七 建築物與地方營造
路易.卡恩 「街道是經過協議的房間。」
建築不會單獨存在。不論建築師是有意或無意,每一棟建築物,都和旁邊的、背後的、附近的、街上的其他建築磣聲某種關係。若附近沒有任何建築,建築也會和自然環境結合。
建築一向反映所處的時代,且不得不然。然而,建築在過去記源於時代感,也源於地方感,反映了個別城市和社區的建材、需求、特殊感情和選擇。然而我們現代的移動更為迅速,甚至很多移動也省了,直接就用電子數位即時溝通,於是地方感這種價值顯得過時。
建築是營造地方,營造記憶。城市的脈動是一種推向社會的脈動,是把大家結合起來,並且接受雖然彼此天差地別,確有某些事情讓我們成為一體。
但這個時代,我們輕忽一切熟悉的事物,先視為理所當然,之後甚至視而不見。建築體驗似乎越來越標準化、同質化,更容易受到熟悉的危害。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才能創造同在感,也要思考建築如何傳達出社群感及交集感,同時還必須擁有這個時代的活力與意義。
- Apr 23 Thu 2020 12:12
鹿谷小故事: 飛鳳過水又還巢 慚愧祖師 舉人 烏龍
站在峰頂上,往上無路,往下也難,顯得侷促,嵐氣圍繞群峰,霧氣濃厚,讓他的思緒飄回家鄉。
兩個學童從私塾走出來,抬著一疊寫滿文字的紙張,朝著聖蹟亭的方向走去。
孩童一張接著一張將紙放進亭內燃燒,火紅的映在他們稚氣的臉上,望著冉冉上昇的煙直達天廳,私塾一旁的竹林內,躲著一個約莫七歲的小孩,默默的看著他們。
私塾裡老師領著孩子們,彼一句;此一句的朗誦著古文。逐字的堆疊正是鋪陳進城考試及人生康莊大道的不二法門。
這個孩子,因為家貧無法供他進私塾讀書。
但他很喜歡學習,每每偷偷地倚在教室旁的竹林裡,輕聲地跟著夫子與同學複誦。
“阿池!回家牽牛去放。”
“阿母!再一下子!馬上回去。”
接近下課前,阿池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家牽黃牛吃草去。
他偷偷旁聽的日子持續了好長一段期間,一有空閒就會跑到竹林,即便蚊蟲叮咬也不輕易離開,不想錯過能學習的分分秒秒。
有一天,
年邁的夫子發現了這個在竹林躲著的孩子.
拎著他問 : 孩子你在做甚麼?
孩子: 沒…我只是在聽課,我想讀書。
夫子: 怎不到課堂上來。
孩子: 因我我家裡沒錢,繳不起學費。
夫子: 明白! 你躲在旁邊聽課的時間多久了。
孩子: 有半年了。
夫子:老師給你測測看,背一下我教的第一章大學來聽聽。
孩子:好的,老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夫子:你竟然可以一字不漏背完,家裡還有人教你嗎?
孩子:沒人。我父母都不識字。
夫子心想,這孩子可是讀書的可造之材,天資聰穎,只在旁偷聽竟然可以把文章背起來。
於是便想讓這孩子到私塾來讀書。
夫子去孩子家裡好幾次,他父母親都認為他們的首要的工作,務農就好,孩子也一樣,少個一個人手,會忙不過來 。
老師向他父母親再三保證孩子的前途,才讓孩子去學堂讀書。
這孩子來到了學堂讀書,求知若渴,很快就掌握了各科的內容。
幾年時光過了。所謂學而優則仕。這孩子已成青年。飽讀詩書,希望能一展抱負,可以貢獻鄉里社稷。
因此燃起想考取功名的想法。
這幾年,他取得童生資格,準備要去考鄉試。
但當時考鄉試要搭船渡過黑水溝,一方面需要蠻大一筆旅費,且搭船渡海的風險非常高。
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他除了讀書,也在煩惱如何籌湊旅費。
正當百思難解的時候,鄉民號召為他募款,讓他可以渡海去考試,經過鄉里各方的鼎力相助,終於有足夠的盤纏讓他啟程跨海考試。
他獨自赴考,與鄉親父老告別後,背著簡單的行李,負著鄉親們熱情與寄望跨海考試。
從鹿谷出發,一路來到鹿港搭船前往福建。
在碼頭有不少人依序排隊準備登船。
船家: 這位公子,請問你們有幾個人要搭船?
公子: 我只有一個人。
船家: 你旁邊還有一個穿肚兜的孩子啊!
公子心裡滿是問號? 因家裡有虔誠的信仰,心裡坦蕩蕩,不以為意的說: 好的兩個人。
於是付了兩個人的錢。
航行當中,有一段遇到超級大風,海象非常兇險,幾乎都要翻覆了!但有驚無險的,最後還是風平浪靜。
上岸後,找了家考場附近的旅店下榻。
一連三天的考試非常順利。
不久後放榜,寒窗苦讀數年終有所獲,中舉人。
中舉後,他利用此段期間遊歷福建的名勝古蹟。
來到武夷山,站在峰頂上,嵐氣圍繞群峰,霧氣濃厚,想到家鄉的凍頂山也有類似的山勢與氣候。上山沿途到處都是賣茶人家,山坡上滿是茶園。心想茶樹替當地帶來不少收益,興起把茶樹移植回家鄉的念頭。
因緣際會下,當地友人要請到南靖縣書洋鎮大雙坑作客,他發現那個村有三座特別的廟。供奉的神是慚愧祖師爺三兄弟,據當地人說他們沿海的居民拜媽祖,在山區的就拜慚愧祖師。
友人說:慚愧祖師是唐朝的高僧潘了拳,佛道雙修的高人,在得道升天時,覺未竟全功,還有很多受苦的人,因此自號慚愧。他有不少神蹟,特別是以一個小孩穿紅肚兜的形象出現,據說那是他的義子潘覺,會保護仁義之士,也會替祖師爺聞聲救苦。
這是新科舉人突然感到一顫,當時在碼頭船家看到自己身旁的孩子,莫非是祖師冥冥之中在保護他。
友人接著說:這三座廟的神尊是因為一次洪水,將一棵很大的樹木沖到這條溪,祖師爺託夢鄉里耆老,以這棵木頭雕神像,分別在在溪的上、中、下游的絕佳位置蓋廟,分別為保安亭三公、集福堂二公、盛宮大公,特別是三公的廟是蓋在溪上,這廟在明朝時建立的。在回台灣前,林舉人腦海中計畫要完成兩件事情。
- 要把茶葉引進家鄉,改善鄉里的經濟。
- 要把祖師爺請回故鄉,守護鄉里。
因此在回鄉前,委託官府友人,請武夷山當地茶農準備三十六株茶栽,讓他渡海帶回家鄉。也請當地雕刻師傅,雕祖師爺法相,並請法師到南靖縣的祖師爺廟開光,要把祖師爺請回家鄉。
橘紅的火焰緩慢地幻化書滿文字的紙張,一個個的字體隨著煙灰飛向天際
少年的眼睛映著燃紙的火光,目光隨著湮滅的字向蒼穹祈求
多少日子佇立在竹林孜孜學習,憂母親聲聲呼喚放牛去
感念師尊無私教誨恩,寒窗十年,攜鄉里故人寄盼
乘浪遇險過黑水,幸有祖師法力無邊來護持
攜來烏龍耀鄉里
請回祖師護故人
- Apr 22 Wed 2020 16:14
返校-高中好友宏銘
他,高中時就是很有存在感的人物。無論身處哪個空間,豪邁歡樂的笑聲,透過空氣渲染整個周遭。
高中時期,是我青澀時期的延伸。從山上的國中,來到都市的高中就讀。
沒有適應的問題,因認識一群有意思的同學。然而卻有著一番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悵悵感壟罩著自己的思緒,質疑且茫然於為何而戰的課業壓力。
但還好有這一群。
高中時期住校。六人一間寢室。雖是私立學校,但男生宿舍著實有點年代,特別是浴室。
每當下午洗澡時,一群男生拿著盥洗用具到一樓側面的澡堂,開方式的空間,有點類似軍中大澡堂,熱水就只有一個水龍頭,一群人在那排隊,青春正紅,但也害羞,我們都穿著內褲洗澡,記得每當有一個體味很重的學長進來時,我們都會忍不住作狀想逃離,還有每當洗澡時,距離我們大概五百公尺外,六樓女生宿窗戶的窗簾就有一些動靜,男生宿舍兩層樓,正面著女生宿舍,上上下下穿著內褲奔向澡堂的男體,必然引起一些青春好奇的騷動。
曾跟宏銘同寢室、同班,我們是男女分班。他跟我們其他兩位同學號稱我們班的三朵花。每當學期末謝師送花的場景,此起彼落的驚呼聲,是我們班固定的戲碼。
對他的印象,特別是聲音。
男生宿舍前是網球場,放學後,住在宿舍的教官跟學生會一起打網球,二樓的同學,常常播著王傑的歌,要確定他有無在球場上很容易。如有,就可聽到伴隨揮拍的尖叫聲,若沒畫面,很難想像在是在打網球。
後來發現,他打排球也是這樣。不過我從沒問他為甚麼?
稱他為好友,不知道他是否跟我有共識。離這次見面 2020年 4月 22日 12時 30分 ~ 14 : 00,台中市公益路上的咖啡館,是在2005年,真有那麼久嗎? 這時間是說的,但我也搜尋不到另一個期日。
一往如常的爽朗,席間趣聞不斷,雖時間短暫,期間太長,但那份朋友的親切感如故。
那在全國大專運動會第一次擲標槍就獲得第五名的故事令人驚奇。
還有代表為大專兵吐一口怨氣,手榴彈破表的驚呼一擲,贏得全營的歡呼,也贏來全連的雞排,這些故事讓席間樂趣滿滿!
他或許是被旅遊業耽誤的運動員。
高中讀了兩個學校,跟宏銘一同的學校有兩年。但畢業於另一個學校。當時是連手機都還沒產出的時代,因此對於這個學校的連結非常薄弱。
這個同學幾乎是我那段青澀高一、高二回憶的窗口。
時光飛逝,還沒明白青春,就得置身於中年。
接受倘佯於現在是門功課。
人與人沒有新的交集便只能回味一道一道記憶之窗。
因此還是要多交流,讓這窗能串起過去、現在與未來。
傍晚時分,公車沿著山路緩緩下山,隨著夜幕低垂,周遭的氛圍越顯沉重,
南投、中興、草屯、大里,中間無數叫不出名的小站,返校!
- Apr 20 Mon 2020 11:19
品味一杯成長茶(小布喫茶去)
品味一杯成長茶(小布喫茶去)
小布到竹山社區的兒童茶道學會,人生泡茶初體驗,當時頂著一頭西瓜皮,泡起茶來還有模有樣的。
每當看著孩子專注的沏茶,將茶湯缓緩注入茶海,將茶杯端在我眼前,輕輕說聲"請喝茶" 時。
心中的幸福感,難以用言辭形容。
記得小時候不愛喝茶。
長大後愛咖啡,到都市工作時,閒遐之餘總愛到處搜尋不同的咖啡館,總以為找到氛圍不錯的的咖啡館,就是一個個自己典藏的空間,依據不同心情與朋友的不同,開啟不同的門,進入異想的世界。
回家鄉後,再次與茶重啟了連結,循著思鄉情懷,回想成長過程,才重新拾獲對茶的回味。
小布參加奉茶活動的初體驗,是在場年紀最小的泡茶師,看他淡定的表現,真讓人驚豔。
為何小時候不喜歡喝茶?
記得小時候父親泡茶時,會招呼我一起喝茶,但這個時間有點難熬。
父親常會問:最近功課如何啊?
大一點會問交友、情感方面及工作等...
總覺喝我父親的一杯茶,實在不容易;茶不好喝啊!
所以每當父親開始煮水時,我就知道要溜之大吉。
這是自行倒茶喝的畫面。小布對這看起來像阿拉丁神燈的壺特別感興趣,覺得喝了這茶,就能擁有神力。
會家鄉後開始習茶,承先啟後。
只有身為父母,才能體會養育孩子的酸甜苦辣。
創造自己與孩子美好的茶回憶。
茶席上
只有分享,沒有質詢。
只有欣賞,沒有批判。
隨順孩子的喜好,感受沏茶及喝茶時光,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
跟孩子一同成長,一起品味人生是每個為人父母在現實生活冀望的小確幸。
小布與小小布(bear),小布朝夕相伴的好朋友,從小就愛熊,帶著他一起喝茶。希望他可別像電影熊麻吉那隻一樣!
成長過程不易,品味冷暖自知。
如同茶樹的成長照料,採收後一道道的過程,到茶桌上的沏茶程序,奉上一杯茶,供客人及自己品味。
小布告別兒童期的畢業茶席。這可愛baby模樣即將消逝,帶著吾家有兒初長成的滿足感,也透點時間飛逝的感慨。
看著孩子成長,不同成長階段的沏茶,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的
展開,見證孩子成長的足跡,就是人生最大的滿足。
最愛這張!
來杯充滿元氣的戰鬥茶。
- Apr 17 Fri 2020 07:23
一千零一日( 一) 阿里、巴巴、老馬、老人
- Apr 13 Mon 2020 20:40
小布第一次搭高鐵
小布第一次搭高鐵
小布頂著一頭醒目的龐克頭,身穿Polo衫(現在是運動型男,不喜歡束縛,這穿著難再現。)
加上小紅短褲,搭著涼鞋,背著幼稚園的包包,帥氣十足的粉墨登高鐵月鐵。
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的腳步,深怕自己走丟,畢竟還是個小蘿蔔頭,緊張中難掩興奮的神情,
一方面要去台北玩;一方面因為他很喜歡火車,一看到高速火車進站,手舞足蹈的指向高鐵,忘情呼著火車。
孩子成長的每一天,有很多他的第一次,也是自己與他共同成長的第一次,
每當想起小布興奮看心的表情,心情就不自覺的飄揚,嘴角禁不住一抹微笑。
- Apr 01 Wed 2020 16:04
海底世界
- Apr 01 Wed 2020 15:24
愚人節之事實還是幻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