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雲端的鹿谷

立冬後

鹿谷悄悄換上冬裝

默默透出一抹神秘

霧氣瀰漫的時分

是她最迷人的時候

每當起霧的季節

會把我的記憶拉回國中時期

冬天的早晨

一清早要騎著我古樸的淑女孔明車

從廣興往鹿谷奔馳

下坡的路程甚是快意

初長的鬍鬚 眉毛 睫毛 會被霧氣染上青澀的白

跟同學相視而笑

裝腔作勢扮起老態

停妥車

如朝聖般

一步一步拾級而上

往鹿谷的最高學府

寧靜的子夜

僅剩

一閃一閃的霓虹燈

紅綠燈下的攤販

馬路邊的小吃店

店裡的藥燉排骨是我冬季祭祀五臟廟的佳餚

還有象徵與夜生活連結的便利商店

當然還有一直守護我們粉鳥店

戶外的一切被濃郁的霧氣填滿

明明有點冷冽

但內心確是溫暖的

339179DE-E262-4DDF-92DD-9DEFFBE8EADA.jpeg

CF943A50-3037-4F58-A515-43D5599473AF.jpeg

B3093D62-0DA2-43A3-A59E-D6CE7A75821E.jpeg

8865FA32-31A6-43DB-BEED-08F63CC9AA92.jpeg

182CB88F-7D5E-4D9A-866A-E4E1AEBE30B5.jpeg

文章標籤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山盡帶黃金,銀杏飛揚秋氣爽

每當秋季,風和日麗的時分,鹿谷的大崙山茶園,悄悄染上片片金黃。

大崙山4.jpg

銀杏又被稱作公孫樹,因爲它成長極慢,壽命很長,有公種而孫得食,從種子落地到開發結果,長達九十年,也就是阿公種,孫子才能吃得到的概念。

 

    銀杏又明白果樹,最早出現在西元三億多年前的石炭紀,是目前地球最古老的木本植物之一,可稱為活化石。曾分布於北半球,到西元五十萬年前,只有在亞洲保存下來。

 

    銀杏屬於喜歡陽光的樹種,應該選擇坡度不大的向陽坡作爲造林地。且它可以淨化空氣及水土保持。因此,大崙山的茶園旁,種植銀杏是個相得益彰的成果。

 

    銀杏可以改善血管血液循環,也是一種抗氧化劑,也可以改善靜脈和眼睛的健康,亦有此一說,它可以治阿茲罕默症,也就是老人癡呆症。

然而,銀杏不可以過度是食用,會導致中毒。

84612.jpg

這是母樹葉片,中間刻線很淺

84614.jpg

公樹葉片,很明顯中間刻線要深

 

 

 

 

 

 

 

 

 

 

 

 

 

 

文章標籤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200427_104026.jpg

讀冊“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

 

建築為何重要是由美國建築評論大師 Paul. Goldberger 所寫的著作。

 

作者從主題一、二「意義、文化、符號、挑戰與舒適」到客觀的主題三、四「建築作為物件與空間」,主題五建築物與時間,最後主題七、八討論「建築物與時間及地方營造」特別呼應本書主題建築為何重要。

 

現代人的生活無法是從一個建築到另一個建築的移動,看似習以為常的的行動,但形塑不同建築物背後的成因,作者都羅列出來了。

 

導言作者開宗明義地說本書要表達的,建築除了幫人擋風遮雨,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與思考,也可能代表社會理想、政治言論及文化象徵。建築也是社區概念最大的實體符號,讓我們堅定表達對於共同立場的信念。建築也可以見證記憶的力量,讓不同世代展開不同世代跨越時光的對話。

 

主題一 意義、文化、符號

邱吉爾的話為最佳註解: 「建築及結構會影響人類的品格和行為,這點無庸置疑。人建造了建築,建築再回過頭來塑造了人,為我們定出生命的道路。」建築是文化的終極的實體展現。所謂文化是一區或一群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展現,有時建築物也具備圖像符號的功能,一個地方的象徵。

 

主題二 挑戰與舒適

開頭菲利普.強生的話令人莞爾 「我寧願睡在夏特爾大教堂地的中殿,得走過兩個紅綠燈才找得到廁所,也不想睡在哈佛大學那浴室一間挨著一間的宿舍。」

其中提到人類天生就會喜歡、討厭某些形狀,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地方建築,反映的不只是當地的氣候和文化的條件,還包括我們生來就愛的形狀。

在台灣街道上可觀察到的便是騎樓式的建築,這是因為氣候因素,因多雨且夏季日曬炎熱的特質因應而生。還有就是台灣不管都市或鄉下都有的鐵皮屋,若在台

北搭高架捷運,就可以清楚的一窺台北不少背對街道的建築物,有不少建築都是鐵皮覆蓋或加蓋,這不知道是否僅是經濟上及實用上的考量,然而這在文化上代表的又是甚麼?

 

主題三 建築作為物件

無論我們如何推敲建築的文化內涵、象徵意義、社會價值,也不論電腦如何創造虛擬空間的新概念,建築依舊室建築,是實際建物,而不是概念。傳統的的原則;建築的效用取決於個部分如何與彼此和整體相連,也取決如何與人這種行是相連。

 

主題四 建築作為空間

傑佛瑞.史考特 「空間就是無,是實體的相反。所以我們常忽略空間。然而,雖然我們可能會忽略空間,空間仍影響了我們,並控制我們經精神。」

空間有引導作用,彷彿創造空間的目的就是鼓勵你走過;空間也有聚焦作用,讓人覺得無須走過,也能有所體會。建築既由形式構成,也由空間構成,兩者無分軒輊,而且建築內的空間感,意義不下於其他建築元素,有時甚至更重要。

 

主題五 建築物與記憶

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建築和場所,那些過往、工作過或旅行中造訪過

的建築。熟悉會自然帶給我們舒適感,但這並表示我們希望所有建築看起來都像以往見過的那些。然而記憶的作用可不是那麼表面,它代表的是整個文化素養。

 

主題六 建築物與時間

約翰.夏默生 「我猜想,所有建築物都要等到倒下,才能碰觸歷史的想像。」

我們與建築物的關係,幾乎都會因時間和各種因素而變。建築物之所以會隨時間而變,首先是因為我們自己改變了。自己對事物的感受一旦起了任何變化,幾乎都會改變你對建築的態度。其次是建築物本身的改變。再者是文化的改變。

 

主題七 建築物與地方營造

路易.卡恩 「街道是經過協議的房間。」

建築不會單獨存在。不論建築師是有意或無意,每一棟建築物,都和旁邊的、背後的、附近的、街上的其他建築磣聲某種關係。若附近沒有任何建築,建築也會和自然環境結合。

建築一向反映所處的時代,且不得不然。然而,建築在過去記源於時代感,也源於地方感,反映了個別城市和社區的建材、需求、特殊感情和選擇。然而我們現代的移動更為迅速,甚至很多移動也省了,直接就用電子數位即時溝通,於是地方感這種價值顯得過時。

 

建築是營造地方,營造記憶。城市的脈動是一種推向社會的脈動,是把大家結合起來,並且接受雖然彼此天差地別,確有某些事情讓我們成為一體。

但這個時代,我們輕忽一切熟悉的事物,先視為理所當然,之後甚至視而不見。建築體驗似乎越來越標準化、同質化,更容易受到熟悉的危害。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才能創造同在感,也要思考建築如何傳達出社群感及交集感,同時還必須擁有這個時代的活力與意義。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鹿谷景點:麒麟潭 麒麟之心  The Heart of Kylin 鹿谷故事館背包客棧溪頭民宿 lugustoryhouse backpacker hostel

站在峰頂上,往上無路,往下也難,顯得侷促,嵐氣圍繞群峰,霧氣濃厚,讓他的思緒飄回家鄉。

 

兩個學童從私塾走出來,抬著一疊寫滿文字的紙張,朝著聖蹟亭的方向走去。

 

孩童一張接著一張將紙放進亭內燃燒,火紅的映在他們稚氣的臉上,望著冉冉上昇的煙直達天廳,私塾一旁的竹林內,躲著一個約莫七歲的小孩,默默的看著他們

 

私塾裡老師領著孩子們,彼一句;此一句的朗誦著古文。逐字的堆疊正是鋪陳進城考試及人生康莊大道的不二法門。

 

這個孩子,因為家貧無法供他進私塾讀書。

 

但他很喜歡學習,每每偷偷地倚在教室旁的竹林裡,輕聲地跟著夫子與同學複誦。

 

“阿池!回家牽牛去放。”

 

“阿母!再一下子!馬上回去。”

 

接近下課前,阿池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家牽黃牛吃草去。

 

他偷偷旁聽的日子持續了好長一段期間,一有空閒就會跑到竹林,即便蚊蟲叮咬也不輕易離開,不想錯過能學習的分分秒秒。

 

有一天,

 

年邁的夫子發現了這個在竹林躲著的孩子.

 

拎著他問 : 孩子你在做甚麼?

 

孩子: 沒…我只是在聽課,我想讀書。

 

夫子: 怎不到課堂上來。

 

孩子: 因我我家裡沒錢,繳不起學費。

 

夫子: 明白! 你躲在旁邊聽課的時間多久了。

 

孩子: 有半年了。

 

夫子:老師給你測測看,背一下我教的第一章大學來聽聽。

 

孩子:好的,老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夫子:你竟然可以一字不漏背完,家裡還有人教你嗎?

 

孩子:沒人。我父母都不識字。

 

夫子心想,這孩子可是讀書的可造之材,天資聰穎,只在旁偷聽竟然可以把文章背起來。

 

於是便想讓這孩子到私塾來讀書。

 

夫子去孩子家裡好幾次,他父母親都認為他們的首要的工作,務農就好,孩子也一樣,少個一個人手,會忙不過來 。

 

老師向他父母親再三保證孩子的前途,才讓孩子去學堂讀書。

 

這孩子來到了學堂讀書,求知若渴,很快就掌握了各科的內容。

 

幾年時光過了。所謂學而優則仕。這孩子已成青年。飽讀詩書,希望能一展抱負,可以貢獻鄉里社稷。

 

因此燃起想考取功名的想法。

 

這幾年,他取得童生資格,準備要去考鄉試。

 

但當時考鄉試要搭船渡過黑水溝,一方面需要蠻大一筆旅費,且搭船渡海的風險非常高。

 

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他除了讀書,也在煩惱如何籌湊旅費。

 

正當百思難解的時候,鄉民號召為他募款,讓他可以渡海去考試,經過鄉里各方的鼎力相助,終於有足夠的盤纏讓他啟程跨海考試。

 

他獨自赴考,與鄉親父老告別後,背著簡單的行李,負著鄉親們熱情與寄望跨海考試。

 

從鹿谷出發,一路來到鹿港搭船前往福建。

 

在碼頭有不少人依序排隊準備登船。

 

船家: 這位公子,請問你們有幾個人要搭船?

 

公子: 我只有一個人。

 

船家: 你旁邊還有一個穿肚兜的孩子啊!

 

公子心裡滿是問號? 因家裡有虔誠的信仰,心裡坦蕩蕩,不以為意的: 好的兩個人。

 

於是付了兩個人的錢。

 

航行當中,有一段遇到超級大風,海象非常兇險,幾乎都要翻覆了!但有驚無險的,最後還是風平浪靜。

 

上岸後,找了家考場附近的旅店下榻。

 

一連三天的考試非常順利。

 

不久後放榜,寒窗苦讀數年終有所獲,中舉人。

 

中舉後,他利用此段期間遊歷福建的名勝古蹟。

 

來到武夷山,站在峰頂上,嵐氣圍繞群峰,霧氣濃厚,想到家鄉的凍頂山也有類似的山勢與氣候。上山沿途到處都是賣茶人家,山坡上滿是茶園。心想茶樹替當地帶來不少收益,興起把茶樹移植回家鄉的念頭。

 

因緣際會下,當地友人要請到南靖縣書洋鎮大雙坑作客,他發現那個村有三座特別的廟。供奉的神是慚愧祖師爺三兄弟,據當地人說他們沿海的居民拜媽祖,在山區的就拜慚愧祖師。

 

友人說:慚愧祖師是唐朝的高僧潘了拳,佛道雙修的高人,在得道升天時,覺未竟全功,還有很多受苦的人,因此自號慚愧。他有不少神蹟,特別是以一個小孩穿紅肚兜的形象出現,據說那是他的義子潘覺,會保護仁義之士,也會替祖師爺聞聲救苦。

 

這是新科舉人突然感到一顫,當時在碼頭船家看到自己身旁的孩子,莫非是祖師冥冥之中在保護他。

 

友人接著說:這三座廟的神尊是因為一次洪水,將一棵很大的樹木沖到這條溪,祖師爺託夢鄉里耆老,以這棵木頭雕神像,分別在在溪的上、中、下游的絕佳位置蓋廟,分別為保安亭三公、集福堂二公、盛宮大公,特別是三公的廟是蓋在溪上,這廟在明朝時建立的。在回台灣前,林舉人腦海中計畫要完成兩件事情。

 

  • 要把茶葉引進家鄉,改善鄉里的經濟。

 

  • 要把祖師爺請回故鄉,守護鄉里。

 

因此在回鄉前,委託官府友人,請武夷山當地茶農準備三十六株茶栽,讓他渡海帶回家鄉。也請當地雕刻師傅,雕祖師爺法相,並請法師到南靖縣的祖師爺廟開光,要把祖師爺請回家鄉。

 

 

橘紅的火焰緩慢地幻化書滿文字的紙張,一個個的字體隨著煙灰飛向天際

 

少年的眼睛映著燃紙的火光,目光隨著湮滅的字向蒼穹祈求

 

多少日子佇立在竹林孜孜學習,憂母親聲聲呼喚放牛去

 

感念師尊無私教誨恩,寒窗十年,攜鄉里故人寄盼

 

乘浪遇險過黑水,幸有祖師法力無邊來護持

 

攜來烏龍耀鄉里

 

請回祖師護故人

 

 

 

 

 

 

 

 

文章標籤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141.jpg

 

他,高中時就是很有存在感的人物。無論身處哪個空間,豪邁歡樂的笑聲,透過空氣渲染整個周遭。

 

 高中時期,是我青澀時期的延伸。從山上的國中,來到都市的高中就讀。

 

沒有適應的問題,因認識一群有意思的同學。然而卻有著一番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悵悵感壟罩著自己的思緒,質疑且茫然於為何而戰的課業壓力。

 

但還好有這一群。

 

高中時期住校。六人一間寢室。雖是私立學校,但男生宿舍著實有點年代,特別是浴室。

 

每當下午洗澡時,一群男生拿著盥洗用具到一樓側面的澡堂,開方式的空間,有點類似軍中大澡堂,熱水就只有一個水龍頭,一群人在那排隊,青春正紅,但也害羞,我們都穿著內褲洗澡,記得每當有一個體味很重的學長進來時,我們都會忍不住作狀想逃離,還有每當洗澡時,距離我們大概五百公尺外,六樓女生宿窗戶的窗簾就有一些動靜,男生宿舍兩層樓,正面著女生宿舍,上上下下穿著內褲奔向澡堂的男體,必然引起一些青春好奇的騷動。

 

曾跟宏銘同寢室、同班,我們是男女分班。他跟我們其他兩位同學號稱我們班的三朵花。每當學期末謝師送花的場景,此起彼落的驚呼聲,是我們班固定的戲碼。

 

對他的印象,特別是聲音。

 

男生宿舍前是網球場,放學後,住在宿舍的教官跟學生會一起打網球,二樓的同學,常常播著王傑的歌,要確定他有無在球場上很容易。如有,就可聽到伴隨揮拍的尖叫聲,若沒畫面,很難想像在是在打網球。

 

後來發現,他打排球也是這樣。不過我從沒問他為甚麼?

 

稱他為好友,不知道他是否跟我有共識。離這次見面 2020 4 22 12 30 ~ 14 : 00,台中市公益路上的咖啡館,是在2005年,真有那麼久嗎? 這時間是說的,但我也搜尋不到另一個期日。

 

一往如常的爽朗,席間趣聞不斷,雖時間短暫,期間太長,但那份朋友的親切感如故。

 

那在全國大專運動會第一次擲標槍就獲得第五名的故事令人驚奇。

 

還有代表為大專兵吐一口怨氣,手榴彈破表的驚呼一擲,贏得全營的歡呼,也贏來全連的雞排,這些故事讓席間樂趣滿滿!

 

他或許是被旅遊業耽誤的運動員。

 

高中讀了兩個學校,跟宏銘一同的學校有兩年。但畢業於另一個學校。當時是連手機都還沒產出的時代,因此對於這個學校的連結非常薄弱。

 

這個同學幾乎是我那段青澀高一、高二回憶的窗口。

 

時光飛逝,還沒明白青春,就得置身於中年。

S__94158882.jpg

 

接受倘佯於現在是門功課。

 

人與人沒有新的交集便只能回味一道一道記憶之窗。

 

因此還是要多交流,讓這窗能串起過去、現在與未來。

 

傍晚時分,公車沿著山路緩緩下山,隨著夜幕低垂,周遭的氛圍越顯沉重,

 

南投、中興、草屯、大里,中間無數叫不出名的小站,返校!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品味一杯成長茶(小布喫茶去)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20_0492.jpg

小布到竹山社區的兒童茶道學會,人生泡茶初體驗,當時頂著一頭西瓜皮,泡起茶來還有模有樣的。

 

 

每當看著孩子專注的沏茶,將茶湯缓緩注入茶海,將茶杯端在我眼前,輕輕說聲"請喝茶" 時。

心中的幸福感,難以用言辭形容。

 

記得小時候不愛喝茶。

 

長大後愛咖啡,到都市工作時,閒遐之餘總愛到處搜尋不同的咖啡館,總以為找到氛圍不錯的的咖啡館,就是一個個自己典藏的空間,依據不同心情與朋友的不同,開啟不同的門,進入異想的世界。

 

回家鄉後,再次與茶重啟了連結,循著思鄉情懷,回想成長過程,才重新拾獲對茶的回味。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20_0489.jpg

小布參加奉茶活動的初體驗,是在場年紀最小的泡茶師,看他淡定的表現,真讓人驚豔。

 

為何小時候不喜歡喝茶?

 

記得小時候父親泡茶時,會招呼我一起喝茶,但這個時間有點難熬。

 

父親常會問:最近功課如何啊?

大一點會問交友、情感方面及工作等...

總覺喝我父親的一杯茶,實在不容易;茶不好喝啊!

所以每當父親開始煮水時,我就知道要溜之大吉。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20_0485.jpg

這是自行倒茶喝的畫面。小布對這看起來像阿拉丁神燈的壺特別感興趣,覺得喝了這茶,就能擁有神力。

 

會家鄉後開始習茶,承先啟後。

 

 

只有身為父母,才能體會養育孩子的酸甜苦辣。

 

創造自己與孩子美好的茶回憶。

 

茶席上

 

只有分享,沒有質詢。

只有欣賞,沒有批判。

 

隨順孩子的喜好,感受沏茶及喝茶時光,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

 

跟孩子一同成長,一起品味人生是每個為人父母在現實生活冀望的小確幸。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20_0482.jpg

小布與小小布(bear),小布朝夕相伴的好朋友,從小就愛熊,帶著他一起喝茶。希望他可別像電影熊麻吉那隻一樣!

 

成長過程不易,品味冷暖自知。

 

如同茶樹的成長照料,採收後一道道的過程,到茶桌上的沏茶程序,奉上一杯茶,供客人及自己品味。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20_0483.jpg

小布告別兒童期的畢業茶席。這可愛baby模樣即將消逝,帶著吾家有兒初長成的滿足感,也透點時間飛逝的感慨。

 

看著孩子成長,不同成長階段的沏茶,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的

展開,見證孩子成長的足跡,就是人生最大的滿足。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20_0487.jpg

最愛這張!
來杯充滿元氣的戰鬥茶。

文章標籤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1日.jpg

 
阿里、巴巴、老馬、老人
 
阿里與巴巴在沙漠中巧遇,阿里身上帶著兩壺水,巴巴身上帶在一壺水,他們結伴而行,在炎熱的沙漠中步行著。
 
過不久就可到綠洲,因此他們決定一起分享他們帶的水。
阿里2壺比巴巴多一壺,因為到綠洲就可以有水喝。
 
正要喝水時,商人老馬來了,他與商旅隊伍走失了! 身旁的駱駝昏昏欲睡,老馬乞求阿里與巴巴能不能分點水喝,他們兩答應這商人,給了他一壺水,三個人在那休息,補充水分,老馬也給他的駱駝一些水喝。
 
老馬臨走前,對阿里與巴巴感謝再三,於是掏出身上僅有的六枚金幣,給他們兩個人後,便揚長而去。
 
 
但如何分這六個金幣成了阿里與巴巴的難題。
 
巴巴興奮地說:共有六枚我們應該平分,一人三枚金幣。
 
 
這時阿里反對說:水共三壺,我出兩壺,你出一壺,因此我四枚金幣,你兩枚。
 
兩個人爭執不下,於是巴巴說:
我知道綠洲那,有一個智慧長老,我先去問他如何解決,等我回來跟你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巴巴剛進綠洲,就遇到那位智慧長老。
 
智慧長老說:我不是什麼智慧長老,我應該算是數學家,年青時學過幾年數學。
 
巴巴說:不管你是什麼家,幫我算算我應該得幾個金幣。
 
智慧長老說: 連想都不用想,答案是對你不利的。
 
巴巴說:是我可以得兩枚金幣嗎?
 
智慧老人說:不...你一枚都沒有。
 
巴巴大驚:為什麼?你可以說明白點嗎? 
 
智慧長老說:以一個數學家角度,阿里應全得,而你零。
 
巴巴大叫說:我不認同,你胡扯。
 
智慧長老說:阿里出兩罐水壺,你出一罐,三個人一起喝,你喝你自己的,那商人喝阿里的,所以你不應該分。
 
此時巴巴才恍然大悟!
 
 
智慧長老此時說:我有一個錦囊妙計,可以讓你分到更多。
 
巴巴張大眼睛,好奇的問:
有何妙計。
 
智慧老人說:你可以跟他說,我太貪心了,其實這些金幣應該都屬於你的,我不該拿的。如你照說了,搞不好未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巴巴回去後,照著智慧長老的說法,跟阿里說。
 
阿里聽完後,就分一半金幣給巴巴,很感動他這麼說。
 
過了十幾年,巴巴還是在沙漠與綠洲間流浪。
 
有一天,有一個婦人在綠洲的街道上打聽巴巴這個人。
 
她終於找到巴巴。
 
婦人很開心的對巴巴說:我費了好大氣力,終於找到您啦!
 
巴巴驚訝的看著她說:
 
我不認識妳呀!妳有什麼事嗎?
 
婦人說:我必須找到你,我死去的丈夫的遺囑交待的。
 
巴巴說:我認識妳老公嗎? 
 
婦人說: 
我丈夫跟我說,他十幾年前,偷了商隊的兩壺水,覺得很有罪惡感,在路上遇到你,後來覺應該分一壺水給那商人,他給了你們六枚金幣,竟然你竟一枚都不要,最後給你三枚。他離開後,想說世界上竟有這麼善良的人,於是洗心革面,將拿到的錢認真做生意,發了財。他跟我說,要找到你,把一半財產給你,我才能得到另一半的財產。
 
巴巴此時回想起那智慧長老跟他說的話,他的預言真成真啦! 
 
 
會算計的人叫數學家。

知道人性的人叫智者。

明白趨勢的人叫預言家。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布第一次搭高鐵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13_0217.jpg

 

小布頂著一頭醒目的龐克頭,身穿Polo衫(現在是運動型男,不喜歡束縛,這穿著難再現。)

 

加上小紅短褲,搭著涼鞋,背著幼稚園的包包,帥氣十足的粉墨登高鐵月鐵。

 

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的腳步,深怕自己走丟,畢竟還是個小蘿蔔頭,緊張中難掩興奮的神情,

 

一方面要去台北玩;一方面因為他很喜歡火車,一看到高速火車進站,手舞足蹈的指向高鐵,忘情呼著火車。

 

孩子成長的每一天,有很多他的第一次,也是自己與他共同成長的第一次,

 

每當想起小布興奮看心的表情,心情就不自覺的飄揚,嘴角禁不住一抹微笑。

小宇侖成長紀錄_200413_0218.jpg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85728189282.jpg

海底世界
 
公道杯又稱茶海。
 
然而我覺兩個名稱要兼備才完善。
 
杯稱公道,取其從茶壺內注入的茶湯均相同的品質,且從公道杯倒入茶杯的每杯茶,杯杯等值,圍繞在茶桌的客人,每個人都有一杯相同,載著茶師滿滿心意的茶湯。
茶海,取其海納百川,這茶海容納世俗四面八方的客人與人情義理。
所以兩個名稱都提及了,才算完善了她的內涵。
 
這茶海底的影像,似乎映出了人生般,心有所思,相便於其心,相如真相,相非真相,都存乎於心。
文章標籤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崙山3.jpg事實還是幻覺? 
 
我們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自己。
 
今天是愚人節,不能愚人,就談談我們如何自愚愚人吧! 
 
我們的知覺系統很容易被騙,網路上流傳的各種視錯覺現像就是一種。事物看起來是一個樣子,事實上確不是如此。
例如靜止的圖案,看起來卻像是在移動。為何有視錯覺現象,是因為知覺系統出現了小問題,導致感覺到的內容和現實事物不一致。
 
更深層的真相是:知覺從來不是一扇可直接連接外在客觀世界的窗戶。我們所有的知覺,都是大腦主建構的產物,知覺是我們大腦猜測外在世界本質最佳的結果,而外在世界的真實狀況為何不得而知。
 
如人類對於顏色的認知,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自牛頓以來,我們已經知道顏色不存於外在世界。
顏色其實是大腦對於無色電波各種波長的詮釋,演化過程的失誤,讓大腦可以標記不同光照情境下的物體表面特質。
從以上這點,更可說明知覺經驗並非外在客觀世界的真實表徵,它少了一些東西,同時也多了一些東西。
 
所以我們所經驗的現實世界,是大腦所建構出來、為大腦服務的東西罷了。
 
如果你我的大腦不同,我們的世界也可能會有所不同。
 
以上大腦科學的研究,似乎也印證了佛法上所說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所有的人世間所建構的,皆是虛相。
 
這還會讓我想起電影《情人眼裡出西施》Shallow Hal。
男主角Hal是個膚淺的男生,看女生都以外表來論,有一天無意間被催眠,看到的女生變成以內在來呈現在大腦的樣貌,是部喜劇片,但十足表現大腦實際的呈現。
 
若以科學論點,究竟我們感受的現實有多少比例是客觀事實上的樣貌,亦或是我們感受到的外觀樣貌,多少是呈現我內在深層的感受。
 
似乎人要活的真實清醒不容易。
愚人節愚人的點或許不如你真的以為的點,全然信賴眼見為憑,不如唯心內觀起心動念。
 
內文參閱:科學人雜誌212期 p44, p44.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