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戀戀小城 (7)
- Nov 09 Mon 2020 18:36
漫步雲端的鹿谷
- Jan 12 Sat 2019 19:11
與代溪叔公喝茶論古
- Sep 05 Wed 2018 16:15
小布少爺山上生活記事: 學校跑步記 鹿谷故事館 Lugu Story House
- Sep 05 Wed 2018 11:19
關乎打掃 鹿谷故事館 Lugu Story House
每天用完早餐後,會持著掃把在館內的一樓打掃一番,接著拿著抹布,從入口的玻璃、
大茶桌一路往內擦拭,最後就是拖地,順序依然,從入口到廚房。室內地坪雖不算大,但也
約有三十坪的空間,每次做完這些例行公事,都會微微出汗,早晨的睡意被驅趕的一乾二淨。
不知道這樣是否算有潔癖。但引經據典的追溯,似乎不算。從前有宋朝理學家朱熹在他所
寫的《大學章句.序》中寫道:「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
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可見灑掃在傳統儒家教育中是門工夫。
就自己而言,打掃不僅是將環境整理得一塵不染,且是在清理自己的心,鍛鍊自己的意志。
過程中用抹布將灰塵一道一道的抹去,持拖把在地板上一大筆一大筆的揮灑過去,心中覺踏實,
緩緩感受這空間中因清理後而帶來的清新感,這過程從開始到結束,似乎挺療癒的。
古代讀書人有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說法。這不是說灑掃的學問有高深,而是這
關於個人的習慣、觀念及態度。特別在請孩子打掃的過程當中,可以觀察出他的態度、耐性及做
事方法等。台語的諺語有說"洗面洗耳空,掃地掃壁角。"這是在說明做事有沒到位,克服較困難
且不容易被發現的部分,培養孩子負責的態度。
在付出勞力換來滿室的清新後,要給自己一點小犒賞,來杯自調的奶茶。日月潭阿薩姆紅茶
搭上加熱過的瑞穗鮮奶,美味啊!
"一屋不掃,何以享美茶!"
- Dec 15 Fri 2017 02:44
戀戀山城 茶與女人的二十、三十、四十 鹿谷故事館 茶 茶居 茶空間 LuguStoryHouse Tea Hostel TeaHouse
茶山的孩子,國中畢業後,不少人會下山到城市求學,完成學業後,家鄉變成他鄉了!這是不少山上孩子相同的宿命。
高中時期,每當茶葉採收季節,從山下一圈一圈蜿蜒而上,當聞到淡淡的茶香味,此起彼落的鏗鏗鏘鏘,便知道快到家了。
小時候到青年時期都不愛喝茶,那時喝的茶是阿公與阿爸的長輩茶,總少不了耳提面命的叮嚀,因而覺那是一杯苦悶的茶,常敬而遠之。
年紀漸長,逐漸體會茶不僅只有青春時期長輩的苦悶茶,體內茶葉的DNA逐漸甦醒。
這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串門子去喝喝朋友茶。我朋友也是我中學的同學浚華住在小半天,他大學在北部就學,讀土木相關的,但後來回到家鄉種茶、製茶、銷售茶葉,在茶葉上下了不少功夫。將茶與生活融合成一體的茶師父,我們每次交談之中開口閉口都是茶經,這次去到他家發現原有泡茶桌上的木頭茶盤換了石頭的茶盤,上次來桌上很生活化的豆腐乳與罐頭也收起來了,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他讓我品嘗最近製成的茶葉,高山系列的茶。
他說:他這茶是來自屏東的茶山,海拔超過一千公尺的,不輸一些傳統茶山的茶滋味。品嘗之後,確實是具有其獨特的韻味,香氣清新淡雅、茶湯生津滿盈,喉韻圓潤,回甘度強,別有一番風味。他說:會遠去屏東山上製茶,是看好那片茶園的管理與南部冬季雨量較充足的狀況,似乎啜一口茶,一切不言可明。
聊到不同態樣的茶時,他以不同人生階段的女生來比喻,如高山茶,
他說:高山茶像青春的少女,是花枝招展、青春正紅的年華,但缺乏深厚的內涵。
我答說:我可不敢這麼向品茶的女生說明,特別出現缺乏內涵這個概念,應該會被抗議的。或許修正為,青春但稍缺乏人生經歷的女生吧!
但或許這麼比喻高山茶有些道理的,因高山茶,確實喝其因氣候終年雲霧裊繞,氣溫較低,所造就出茶葉本身的特質,且製工偏輕發酵,多數僅品其清新淡雅的香氣與滋味,因而稱高山茶如同二十歲的青春少女,似乎蠻符合的。
我自己又補充:那紅茶或許可以比喻成女人的三十吧,紅茶較為醇和甜美,紅茶滋味的圓潤飽滿,輕熟女如紅茶般成熟具有韻味。然而比喻成女人四十,非凍頂烏龍茶莫屬了!凍頂烏龍茶如同飽嚐人生滋味的女士,有著醇厚的口感,具層次的風味,又有人情練達圓融,順口滑喉的韻味。
茶山的孩子,有著茶這個共同的母親,想著類似的回憶,啜著一口雲淡風輕茶,享著這片刻的浮生閒。
- Nov 22 Tue 2016 16:12
鹿谷廣興的秘密天然洗衣基地 鹿谷故事館背包客棧溪頭民宿 LuguStoryHouse Backpacker Hostel
一個例假日早晨,領著一群來訪的旅人由故事館出發,穿越十崁老街,橫過興產路,竄入往過坑三合院區的路上。行經一小路橋時,忽聽見嘩啦、嘩啦的打水聲此起彼落,也聽到不連貫的刷、刷、刷的聲音。大夥禁不住好奇,直往那聲音的源頭尋去,發現小路橋的一側有一階梯,興奮地縱身一下,這陸橋下竟隱匿著一個小型的天然洗衣場,有一個頭髮半白的阿姨,彎著身軀,坐在石椅上,辛勤的洗著衣服。
好奇的與他交談起來
「阿姨!妳都在這裡洗衣服啊?」
她用著一口標準的國語回著「是啊!我經常來這裡洗衣服,特別是一些比較髒的工作服。之前地震,停水、停電時,大家都跑來這個地方洗衣服,這是天然的泉水,一年到頭都有水。」
「這洗衣的地方很久了嗎?我第一次發現。」
「你們是當地人啊?」
「我是,他們幾個外地來這旅遊的。」
「你應該都在外地,所以你不清楚這各地方。你媽媽幾年次的?或許她有來過這洗衣服。」
頓時覺汗顏,身為廣興人第一次探訪這神秘的洗衣場,但神秘或許是個相對的概念,有種在當地成長的外地人之感。
「是啊!在外地蠻長一段時間,我母親45年次的。」(對我媽不好意思啦,透露她的年紀)
「喔!那她應該不是很清楚這。」
我媽當下也被排除在這秘密洗衣基地外,可見這洗衣場歷史悠久。後來有詢過母親,她說她知道這個地方,只有去洗過幾次。
這個天然洗衣場可是先進的,它可以是二十四小時的洗衣場,因為橋下還設有日光燈以供照明,但心裡想,還好是白天經過發現這地方,如果是晚上經過,不明究裡的聽到這些聲音,應該會是很大的負擔吧!
這裡的水質很清澈,即便是長期有人在這洗衣服,我們當場還看到有蝦子、螃蟹及小魚在小溪裡活動,感到十分驚訝!在這洗衣服雖沒洗衣機般的便利,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氛圍,覺得是不同的一番風景與享受啊!
母親也提及,以前的光華巷往大埤的方向,沿著小溪有很多處洗衣的地方,有石頭做的洗衣板及石座椅。以前的光華巷裡有一條小溪流,水質很清澈,人們會在溪裡洗衣服,孩童們會在溪裡玩水、抓魚蝦嬉戲,真的是門前有小溪的最佳寫照。
這個大埤洗衣處所的提及,開啟我小時候的回憶,記得國小時期有一學弟母親的工作是替人家洗衣服的,不管天氣寒冷與否,經常會看到她的身影,彎曲著身體,坐在河邊努力的洗刷著堆積如山的衣服,而這學弟曾寫著一篇投稿作文,希望可以存錢買一台洗衣機,可以減輕母親的辛勞。手工幫人洗衣的工作台灣已不復見,體貼母親辛勞的小小孝心,這時代也難得一見,這過去單純美好的小幸福,難免令人懷念!
曾幾何時,馬路拓寬,小溪加蓋,原本光華巷如台南神農街的老街道的樣貌一去不復返。一條因都市計畫?穿越廣興村心臟的興產路,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將孩提時期對廣興的記憶切除殆盡,沒有了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追尋,遍尋不著,觸景傷情之情。景物已非,過往的曾經再不述說,或許那漂浮的根有天也將煙消雲散!
- May 20 Fri 2016 15:12
戀戀小城 --- 忘年Coffee Time 鹿谷故事館 背包客棧 LuguStoryHouse Backpacker Hostel
「 進來喝咖啡吧!我準備開始煮咖啡了!」老伯在房子的門口隔著街道向我喊著。他爽朗的笑聲及洪亮的嗓門是他蹤跡未現前的前哨。一進他的家門可以看到一座木製的吧檯,上面倒掛著幾瓶洋酒及酒杯,吧檯附近的架上放有不少裝著咖啡原豆密封透明的咖啡豆,上面一一標著手寫的產地與種類字樣。他一手磨著咖啡原豆,一邊說「不用客氣的,有人陪我聊聊,我就很開心!」老伯年輕時是做百貨買賣業的,以前為了批貨或賣貨,南征北討的去了不少地方,但現在反而喜歡宅在家,連串門子也少了!他說「平輩還在的朋友很少,到別人家坐又擔心自己年紀大,和年輕人話不投機。」所以大部分時間都自己一個人。
一個人喝咖啡;一個人騎機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菜園。直到假日孩子才回家裡陪自己閒話家常。他說到最近辦了台智慧型手機,孩子回來時有用一個可以傳東西的綠色東西,孩子回去了就不能用了,且自己的國語注音不靈光,所以也不會使用。拿了他手機一看,發現因沒有申辦網路,所以當然沒辦法使用,且跟他說這個綠色東西叫做LINE,有網路可以免費使用,順便向他解釋了網路的樣貌跟概況。他說自己喜歡用手機聽洪榮宏的歌曲,我分享了網路,告訴他如何使用YouTube 搜尋歌曲,他露著開心的微笑。也領著他使用LINE,丟了一個笑臉給讀大學的孫子。孫子回「你是誰?」用語音轉換文字功能回「我是阿公」「怎可能?阿公早忘記怎麼使用了吧!」這位欣喜的阿公最後莞爾的再回上一個笑臉。繼續聽著YouTube 上洪榮宏的歌曲。
邊說著因為就讀國校(現今國小)時受的是日本教育,所以注音符號對他全然是天書的概念,且他畢業時碰巧就是台灣光復。這讓我想到台灣人對國族認同的問題。為何有人覺得自己是日本人?或是中國人?亦或是台灣人?或許由此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一個從出生周遭氛圍就呈現整個日本文化及官方制度,在他長大稍懂事理時,很難說自己不是日本人吧!但或許是台灣不同世代隱約可以發覺的淡淡憂傷。但何嘗不是台灣人多元文化的滋養,或許尋常百姓只想安居樂業吧!畢竟想恣意的想成為哪一國人,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選項。
好奇看著牆上翻拍約略泛黃的黑白照片,寫著民國四十七年所拍,是張結婚的大合照,新郎穿著西裝、皮鞋,顯得精神爽朗;新娘穿著西式婚紗,雖看不出顏色,但大概可以猜出是一套白色新娘服。新人坐在中間的位置,圍著他們的親戚朋友或站或坐,有老有幼,大家為了這個照相的場合,想必是精心打扮,但也發現旁邊身上穿戴整齊但打赤腳的小女生赤腳入鏡,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不足為奇吧!照片中的背景是在兩棟房屋之間,房屋可見到以竹子為主建構的牆壁,整間都是木頭搭配竹子所構造的房屋,屋頂鋪著簡易的屋瓦。
這照片的主角便是老伯,他笑著說「照片中站在他左側的小男生最近兒子娶媳婦了。」看著照片的小男生,想著他說的話,好大的反差,但再確認一下照片底下所寫的拍照年分,民國四十七年,也就是西元一九五八年,仔細想想,連照片中襁褓中的嬰孩,也大上自己幾十歲,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一個年逾八旬的老翁;一個人住;一個人去自己的開心農場;一個人吃早餐、中餐、晚餐;一個人喝下午茶的咖啡,偶爾兩個人;一個人騎摩托車去買東西。台灣的鄉間,不斷重複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