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想更了解當地的人文故事,去拜訪曾擔任三屆廣興村村長的輝邦伯。鹿谷是個以茶立鄉的地方,不例外的,他們家也是如此。跟輝邦伯有數面之緣,也曾拜讀過其編纂的廣興地方志,他和藹親切的態度,總是讓我們後生晚輩如沐春風。騎著摩托車,攜了一袋由母親叫我帶上於沙地長成的地瓜,因母親有說村長特別注重養生。入屋坐下後,村長沏上一壺茶與我共享茶鄉的生活滋味。隨著煮水壺溫度的上升,互動的溫度漸顯熱絡;話夾子因滿屋茶香的飄逸而展開,我們開啟了隔代的Tea Time 和 Story Time。茶、文章、風水中國文人說最難懂的三件事,但喝茶聽故事或說故事卻是快意的事。喫著茶聊著耆老年輕時的光景,雖沒有時光機的穿梭讓自己親身經歷,但隨著他如數家珍般對著我知道但不熟悉的地方娓娓到來當時的人事,讓我對家鄉的地點開啟了更深層的連結,不少當年父執輩的生活光景飄舞於腦海,如一部電影撥放器般映入眼簾。
這位面前德高望重的耆老外表春風看似年約六旬約莫,但一問才知他已經八十歲了。才玩笑說,常玩笑問朋友,你猜我們這裡的特產是什麼?我會說除了茶以外,他們通常會說竹子,但最後的答案總讓他們莞爾,因為答案是老人,他們追問,為什麼? 我說沒為什麼,只是當地的人口結構的問題,因為就業機會減少,年輕人口外移,在街上走動的人,隨機一問就是超過七十歲的長輩,八十歲的不意外,年過九十的也不稀奇,真難想像十年或二十年後,我們這地方是何光景。對此問題,老人家也不勝唏噓,但從言談中也依稀透露 ,希冀地方再度擁有粉墨登場繁榮的舞台。
聽著老人家對地方的娓娓道來,才知道五六十年前的廣興是個熱鬧的不夜城,有著兩家戲院,五家旅社,甚至有酒家,其它各行各業的店面更是繁不勝舉。可以得知當時人們夜生活的豐富,對比現今寧靜到近乎死寂的夜色,真得難以想像以前的繁華。他說我們鹿谷故事館剛好位於十崁跟五崁之間,所謂的崁指的是店,我們這角落間共有十五家店面,其中斜對角便是旅社,還曾有棉被店、齒科店、五金行、西裝店、小兒科等等…可惜的是老先生沒辦法把每家店面的行業記得很清楚,有待再訪談其他耆老。
村長伯的年輕時到現今,便是台灣從農業時期轉型到工業時代的活見證,難以想像以前沒有柏油路,只能靠鐵軌行走的輕便車,且這裡是當時木材的集散地,也是所有要去杉林溪及溪頭的交通轉運站,可以想像當時不夜城此起彼落的人群。談話當中談及兒時也有印象的謝省躬神父,一個來自美國的鹿谷人,為何如此稱他,他國籍雖是美國,但他奉獻給台灣南投鹿谷廣興的事物,遠遠超過出生此地的人,小時候不少的照片都出自謝神父,或許許多當地人不熟悉彼此,但談起謝神父一定連結起共同的回憶。
如果古蹟景點代表著那個年代文化及生活產物的硬體,那麼故事可說是讓古蹟跟先人生活起死回生的軟體,故事讓人們對它們起了切身的連結,因為這些地方蘊涵著父執輩先人的血汗結晶。聽著老先生訴說著當時糯米橋曾有同學的父親參予一磚一瓦的建造,頓時覺得這糯米橋不只有建造年代及材質而已,他是和我們有著如同生命共同體般的情感的,一個人不了解自己家鄉的東西,難以了解自己父執輩甚至先人披荊斬棘建立產業的辛勞,遑論認同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家鄉,甚而繁榮自己的家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