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200427_104026.jpg

讀冊“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

 

建築為何重要是由美國建築評論大師 Paul. Goldberger 所寫的著作。

 

作者從主題一、二「意義、文化、符號、挑戰與舒適」到客觀的主題三、四「建築作為物件與空間」,主題五建築物與時間,最後主題七、八討論「建築物與時間及地方營造」特別呼應本書主題建築為何重要。

 

現代人的生活無法是從一個建築到另一個建築的移動,看似習以為常的的行動,但形塑不同建築物背後的成因,作者都羅列出來了。

 

導言作者開宗明義地說本書要表達的,建築除了幫人擋風遮雨,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與思考,也可能代表社會理想、政治言論及文化象徵。建築也是社區概念最大的實體符號,讓我們堅定表達對於共同立場的信念。建築也可以見證記憶的力量,讓不同世代展開不同世代跨越時光的對話。

 

主題一 意義、文化、符號

邱吉爾的話為最佳註解: 「建築及結構會影響人類的品格和行為,這點無庸置疑。人建造了建築,建築再回過頭來塑造了人,為我們定出生命的道路。」建築是文化的終極的實體展現。所謂文化是一區或一群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展現,有時建築物也具備圖像符號的功能,一個地方的象徵。

 

主題二 挑戰與舒適

開頭菲利普.強生的話令人莞爾 「我寧願睡在夏特爾大教堂地的中殿,得走過兩個紅綠燈才找得到廁所,也不想睡在哈佛大學那浴室一間挨著一間的宿舍。」

其中提到人類天生就會喜歡、討厭某些形狀,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地方建築,反映的不只是當地的氣候和文化的條件,還包括我們生來就愛的形狀。

在台灣街道上可觀察到的便是騎樓式的建築,這是因為氣候因素,因多雨且夏季日曬炎熱的特質因應而生。還有就是台灣不管都市或鄉下都有的鐵皮屋,若在台

北搭高架捷運,就可以清楚的一窺台北不少背對街道的建築物,有不少建築都是鐵皮覆蓋或加蓋,這不知道是否僅是經濟上及實用上的考量,然而這在文化上代表的又是甚麼?

 

主題三 建築作為物件

無論我們如何推敲建築的文化內涵、象徵意義、社會價值,也不論電腦如何創造虛擬空間的新概念,建築依舊室建築,是實際建物,而不是概念。傳統的的原則;建築的效用取決於個部分如何與彼此和整體相連,也取決如何與人這種行是相連。

 

主題四 建築作為空間

傑佛瑞.史考特 「空間就是無,是實體的相反。所以我們常忽略空間。然而,雖然我們可能會忽略空間,空間仍影響了我們,並控制我們經精神。」

空間有引導作用,彷彿創造空間的目的就是鼓勵你走過;空間也有聚焦作用,讓人覺得無須走過,也能有所體會。建築既由形式構成,也由空間構成,兩者無分軒輊,而且建築內的空間感,意義不下於其他建築元素,有時甚至更重要。

 

主題五 建築物與記憶

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建築和場所,那些過往、工作過或旅行中造訪過

的建築。熟悉會自然帶給我們舒適感,但這並表示我們希望所有建築看起來都像以往見過的那些。然而記憶的作用可不是那麼表面,它代表的是整個文化素養。

 

主題六 建築物與時間

約翰.夏默生 「我猜想,所有建築物都要等到倒下,才能碰觸歷史的想像。」

我們與建築物的關係,幾乎都會因時間和各種因素而變。建築物之所以會隨時間而變,首先是因為我們自己改變了。自己對事物的感受一旦起了任何變化,幾乎都會改變你對建築的態度。其次是建築物本身的改變。再者是文化的改變。

 

主題七 建築物與地方營造

路易.卡恩 「街道是經過協議的房間。」

建築不會單獨存在。不論建築師是有意或無意,每一棟建築物,都和旁邊的、背後的、附近的、街上的其他建築磣聲某種關係。若附近沒有任何建築,建築也會和自然環境結合。

建築一向反映所處的時代,且不得不然。然而,建築在過去記源於時代感,也源於地方感,反映了個別城市和社區的建材、需求、特殊感情和選擇。然而我們現代的移動更為迅速,甚至很多移動也省了,直接就用電子數位即時溝通,於是地方感這種價值顯得過時。

 

建築是營造地方,營造記憶。城市的脈動是一種推向社會的脈動,是把大家結合起來,並且接受雖然彼此天差地別,確有某些事情讓我們成為一體。

但這個時代,我們輕忽一切熟悉的事物,先視為理所當然,之後甚至視而不見。建築體驗似乎越來越標準化、同質化,更容易受到熟悉的危害。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才能創造同在感,也要思考建築如何傳達出社群感及交集感,同時還必須擁有這個時代的活力與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策 J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