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霧飄渺的冬天傍晚,兩個學子顢頇的挑著扁擔串起的兩個竹簍,裡面放著一綑綑用毛筆在上簌簌書寫的紙張,恭敬的將象徵同學們認真學習過程的紙張,一張一張恭敬地依序放進火紅的爐內燃燒,謹慎的動作表達著讀書人對造字者倉頡夫子及造紙者蔡倫的崇敬之意。
站在斑駁的聖蹟亭前難以想像以前文人對紙的得來不易的崇敬,且它命運的坎坷(曾被車子攔腰撞斷)令人不勝唏噓,似乎也隱約透露一個地方人文的衰落,一件物品一項建築少了與人的連結,它的存在就顯得那麼突兀不自然。
台灣古時在許多的文教建築前、寺廟、城門前或村莊口常可見到,是古人崇文敬字的表現。聖蹟亭又有以下不同的名稱,敬聖亭、敬字亭、惜字亭、敬文亭等,讀書人會再此亭內焚燒字紙,表達對相傳具有四眼觀察創字倉頡夫子無限的敬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